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17校慶科研報告會紀要
2017年5月19日下午,沐鸣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在光華樓西主樓1101會議室舉行了以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為主題的校慶科研報告會,報告會分三場,歷時六個小時,共十八位碩博士研究生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楊乃喬、王宏圖🚄、王柏華、許平四位老師出席評議了同學們的發言。
鄒瑩以《“以徳致位”——荀子的政權正當性理論研究》為題報告,提出荀子通過將重建政治秩序作為政權正當性的基礎🧑🏽🏭,以“以德致位”說將政權正當性基礎重新歸諸君王之“德”🧑🏼🤝🧑🏼;另一方面通過反世襲,取消血緣宗法在皇位歸屬問題上的根本地位🧑🏿🔬,將殷周之“以德受命”之“德”從有宗教意味的“公德”轉化為取消神秘意味的“私德”。楊乃喬老師認為鄒瑩能準確運用文獻材料,但缺乏對自己觀點的說明。
黃晚《由經權關系看經文詮釋空間的敞開與邊界——〈孟子字義疏證〉之“權”字疏證的存在論詮釋學分析》以《孟子字義疏證》為研究對象,嘗試通過西方基督教神學和存在論詮釋學理論挖掘、探討戴震經權觀念的義理思想,以有別於傳統經學研究範式的理論進路論證“權”之合法性的確立、權威性的證成為對經典文本詮釋空間的突破🙋🏽、敞開🧜🏽♀️,同時“權”無法逾越隨經文權威性自然生成的獨斷論邊界。楊乃喬老師認為黃晚有效梳理經📩、權、道的關系👊🏼,文獻翔實,論證明晰🗒,理論框架嚴謹,建議在文獻判斷方面進一步加強。
莊薏潔《“多元敘事與文學實踐”——民族寓言下的馬來、馬英與馬華文學的族群關系書寫的主題建構》指出📓,馬來西亞的馬來👩🏿🍼、馬英💘、馬華文學透過民族寓言體裁書寫社會的重要現象——族群關系👨🏻🎓🌌,不獨以此建構特定主題,還以本身的特定意圖進行特定文學實踐↔️。楊乃喬老師認為莊薏潔的架構宏大,若將論點聚焦得具體則更理想。
穆成功《阿中傳統文學中的涉夢故事之比較研究》分析夢在阿拉伯文學與中國文學語境下的目的、作用。楊乃喬🎣、王柏華和王宏圖老師都認為這篇論文研究思維不錯🏄🏻,如多提供一些阿拉伯夢文學題材更好🙅🏽♂️🍇。研究阿中夢文學間相似點時最好進一步提供更可靠的實證,這對一個留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穆成功能用漢語寫這麽好的論文已很不錯。
王一飛《模式化作為一種預言性的模型:一種形象學方法》認為文學研究最好放在研究模式化觀念上🌤。楊乃喬老師認為😎,王一飛的發言在研究選題上非常有突破性。他集納了三位當代波多黎各作家書寫華人移民的小說為自己的研究文本👩🏼🔬,從形象學視點分析加勒比海地區國族在三部小說敘事塑造的華人移民形象。這是多年來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在選題上呈現的一個重大突破。王一飛對三部西班牙源語文本的閱讀使其研究規避漢譯文本產生的誤讀。在具體研究過程中,王一飛把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東方學與形象學相關理論帶入,使這個課題的形象學研究在相當的理論深度上對人物形象進行準確👩🏼🦰🐒、有效的跨文化分析。
王越凡《從“存心”到“復其本心”——論陸象山心學思想中的身心關系》從“‘盡反先儒’🛴:陸象山心學之詮釋語境”🐀、“承孟釋儒🧑🏽:陸象山心學之思想淵源”🌁、“‘切近優遊’:身心勾連之‘思’”三方面指出陸象山在繼承孟子心性論基礎上拔高心之主體性,將身心結合在一起,連結孔孟之學,彰顯其作為一位新儒家代表在經典詮釋過程中的心學特色、主張。楊老師認為🧑🔬,王越凡的選題有較高研究價值🦸🏽♂️。她在紮實研讀文獻材料的基礎上匯通中國古典學、西方詮釋學,形成自己的陸象山心學思想研究路徑🏤。其觀點鮮明🙋🏼♂️、分析深入,體現其思考漸成熟之過程。
金瑤《單獨監禁的窗——從蘭波的“曲線式”結局到“所在”與“未在”》圍繞蘭波的核心意象“窗”展開探討,從蘭波詩歌表象呈現的曲線式結局入手,結合文本和詩人人生選擇剖析窗究竟意味著什麽。楊乃喬老師認為金瑤的文章思路清晰,體現較好的思辨力👥👩🏿✈️、靈氣💂🏼♂️,對蘭波其人其詩的分析有獨到感覺,但詩作賞析味濃,望加強理論文獻的積累、厚度🎅🏿。
孫舒影《同名的遊戲與虛實的模糊——皮埃爾·洛蒂的寫作身份探究》區分👨🏻🎓、梳理“洛蒂”一名對應的不同身份的復雜關系💳,力圖闡發這一系列復雜身份鏈條包含的關於時間🙅🏽、記憶的深層含義。王宏圖老師說👩🏻💼,孫舒影抓住身份這個點分析作者名👳🏽♂️、筆名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帶入異域寫作。王老師建議帶入殖民時期類似作家,突顯洛蒂的獨特性🥶,否則易陷入循環論證。
許釔宸《“男性凝視”下的反擊與超越——安吉拉·卡特的女性突圍》以卡特多媒介創作中出現的凝視關系(主體-凝視-客體)為研究切入點,結合女性主義視覺理論、電影理論考察卡特如何反擊“男性凝視”的視覺機製🙇♀️,在性別視野下重審視覺權力機製下“看/被看-男性/女性”,試圖跳出原有二元絕對關系,挖掘卡特的文本文化建構、兩性關系的新思考如何為女性找到新角色。王宏圖老師認為許釔宸對安吉拉·卡特文本的把握很到位🎞,對女性主義理論掌握得當,精準運用新興視覺文化理論對卡特的文本實踐的凝視做出詳盡闡釋5️⃣,但需進一步思考性別的構成。性別的自然構成、社會構成如何在研究中得到權衡並與卡特個人文化實踐契合是接下來要考量的要點。
蔡思驊《種族主義下的“白種人”——陳查理形象研究》認為對陳查理形象的解讀主要分三類:正面的華人英雄、種族主義代表和去男性化的典型🎅🏻、種族主義遺風與文化創造力的結合體,不能將陳查理形象簡單解讀為其中的某一種。王宏圖老師認為蔡思驊的發言集中在族裔和身份問題🙅🏼🦹🏿♂️。大家關註此問題時可能忽視了19世紀有過世界主義的大同理想。族裔間沖突很普遍,在中國國內就有🙏🏿。從極端角度說👰🏿♀️,如果族裔有其特性🌅,那麽為什麽要加入美國籍?過分執著於族裔會導致一個國家的巴爾幹化。還有關於魯迅的國民性理論,後現代主義認為這是一種殖民主義話語。這些問題可進一步思考。
黃灝揚《伏線萬裏的“西西裏遠程”——修昔底德筆法分析》提到♍️,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早在西西裏遠征前暗伏多條指向西西裏遠征的線索,包括前期西西裏探索🧝♀️、海軍戰術與技術↙️、迷信天象、兩位遠征軍將領懼怕雅典民眾憤怒⚆,表明西西裏遠征在修昔底德創作過程中始終占據重要位置,修昔底德在多處暗示日後發起西西裏遠征及其失敗的原因,暗示西西裏遠征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中心地位🌍。王宏圖老師評議道,黃灝揚從文本細節出發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進行解讀,分析細致,如要作碩士論文,可補充更多材料,全面進行論證。王柏華老師指出👨👧👦,如果黃灝揚這篇論文提出了一種新解讀🪽,不妨把過去的研究脈絡理清🧙🏻♂️👨🏽🦳,讓讀者清楚了解前人走過的路🤶🛌,從而知道這種新觀點的地位🫶🏻。
肖芳怡《失控與降維——論巴塞爾姆對傳統短篇小說觀看方式的突破》研究巴塞爾姆施用後現代藝術手法對短篇小說這種以印象統一和結構嚴謹為特征的短的散文體虛構作品的再確認過程及其意義,王宏圖、王柏華、許平老師認為肖芳怡論文的內在邏輯需加強👰🏽,行文要規範。
胡泊《從<安樂窩>看“接觸地帶”新加坡華文文學之“鄉”與“望”》通過中國意識在海外華文文學中的三種解讀,從黃孟文的系列微型小說看出華人作家群保有的對西方先進文明的“張望”🧘🏼♂️、對中華文化之鄉“原根性”的保留⏰、傳承。許老師說👃🏽,胡泊通篇闡釋了對新加坡華文文學很好的理解,特別是知識分子的觀照,對民族文化、世界文學史都加以解釋。報告中四個方面,包括對“接觸地帶”的概括、文化根源的斷裂、自我的缺失🦍👄、尋根還鄉,引用的例子很到位。老師建議她在文章中加一個“觀望”,目前看來有對“觀望”部分的缺失👨🏻🦼。王柏華老師評價道,胡泊選取了“接觸地帶”這角度切入研究華文文學。老師建議她閱讀一些該概念近期在西方理論體系發展的相關文獻🧛🏼,必然會為這一主題論述帶來新活力。
陳壯壯《以“美”為武器的文明批判——談<草枕>的“非人情”美學觀》提到👨🏼🚀,“非人情”在內涵上盡力擺脫人情,是批判人情的一種方式🪁,表現夏目漱石獨特文明批判視角、強烈社會責任感。許老師指出,這篇報告結構清晰,邏輯性強,先闡釋“非人情”,再講在《草枕》中的具體應用、關於極端審美兩方面的評價💇🏻,最後從動機目的得出結論,如能把“非人情”作為對物哀的具體闡釋來論述,補充進去會更好。王柏華老師說,陳壯壯思路清楚,把“非人情”定為自然↕️、審美,基本梳理清楚了🏗,加入物哀的內容👨🏻🔬、夏目漱石受到的影響會更好。關於“俳句式的小說”應詳細敘述。
謝微《翻譯中的性別視角——論卡洛琳·凱瑟對李杜贈詩的翻譯》從翻譯中的性別視角入手,分析美國當代女性主義詩人凱瑟對李白、杜甫間的兩首贈詩的翻譯。許老師和王柏華老師認為🕺🏼,這個題目非常好。謝微講得非常細膩,對文本有非常詳細的解釋,綜述了女性主義和翻譯🧖🏿,具體分析了凱瑟的實踐,包括譯者的自我意識。對李杜的交往本身的解析可簡略,把觀點總結出即可。凱瑟的女性主義態度如何借助翻譯表現的部分應更詳細📟。如果謝微選的例子是女詩人寫女同性戀🎦,就更有說服力。這方面謝微可再思考。
王靜怡《“買櫝猶存還鄭珠”——論王力以舊體詩譯<惡之花>》研究王力以古典舊體詩形式對《惡之花》的翻譯,基於此案例討論文化意象在翻譯旅行中的變異𓀐,探究譯者對異域文本的改寫過程中文化身份的因素🧑🎨。許老師說🎋,王靜怡討論了王力的翻譯中的刪節、準確性與關聯,把結論落在漢語表達的可能性🍰,但舉的例子太主觀,可選更好的例子,把結論提前展開闡釋🏯。王柏華老師認為可把新詩史視角加進來,參考《嘗試集》中的翻譯路徑會更豐富,要註意王力四十年代的翻譯活動中的民族因素實際上有一定的歷史延續性。
王晗瑩《引用、並置與融合——略論二十世紀“文學與科學”研究領域的變革》通過大量文獻整理,梳理20世紀“文學與科學”研究領域的興起、發展情況,歸納其未來發展趨勢。許老師指出👨🏼💼,王晗瑩進行了大量文獻工作🤷🏽♀️,翔實梳理了文學與科學領域的研究形式🔔、結論、關註點🧑🏿🍼,得出不錯的歸納結論🚴,展現出研究發展脈絡🍵。王柏華老師認為這是有趣的話題,建議王晗瑩對這問題找到一個集中突破口,把重點內容串聯凸顯出來以代替平鋪直敘🫵🏿。
吳雪凝《考驗與神罰:<約伯記>苦難觀研究》認為寫於流亡早期的“申命派史記”及其中體現的對民族苦難的神學解釋可能構成流亡後文學作品《約伯記》反思和質疑的對象🦹🏼♀️。許老師覺得吳雪凝的結論非常好,新穎地從苦難觀視角推翻傳統看法。王柏華老師建議吳雪凝把中國學界的思考放進去🪱。
本次比較文學研究生校慶科研報告會囊括國別文學研究(包括法國文學研究、英語文學研究🗾↔️、早期希臘與近東-中東諸民族文化研究、東亞和東南亞文學研究報告各兩篇)八篇🫷🏼;經學詮釋學研究三篇;翻譯研究、形象學研究各兩篇;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各一篇🥮🔚,展示了比較文學學科的多重面向😁。本次報告會充分展示了比較文學研究生的整體水平,每個發言人都做了充分準備,現場表述簡明清晰🙇♂️👩🏻🦼。感謝各位同學參與,感謝各位老師的指導和點評!(撰稿:廖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