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木蘭詩》中,男扮女裝代父從軍又載譽而歸的木蘭對鏡所貼之“花黃”♙,其實就是剪紙。
12月2日下午,在沐鸣娱乐研究生會舉辦的古典技藝微講壇活動中,20余名來自不同院系的同學以及校外的傳統文化愛好者,親歷了一場與傳統剪紙的絕美邂逅。
本次活動邀請到了海派剪紙藝術家史萍
擔任指導教師——
史萍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虹口區收藏學會會員,上海剪愛公益發展中心藝術顧問🙋🏼,虹口區非遺課堂講師,上海社區教育誌願者宣講團講師……
妙
剪
生
花
史老師首先為大家現場剪了一只小狗,瞬間驚艷全場~
在座的同學們紛紛表示還沒看清史老師怎麽動的剪刀,這只小狗便已躍然紙上🏃🏻。
接著,史老師具體講解了剪紙的藝術特色、歷史記載、傳承發展😴、風格特點和地方特色🟪。
你知道《史記》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嗎?這是關於剪紙最早的文字記載喲🍂!
有幾位校外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也冒著大雨來參加了此次活動,而且聽得十分專註。
別小看這小小的剪紙🤞🏿,其中的“陰陽平衡”可是有大智慧呢:“剪刀剪紙,追求的是圓如滿月🛃、方如青磚、尖如麥芒🫀、缺如鋸齒、細如胡須🧼。”
剪紙是實物❤️,可為什麽又是
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談到這個問題🙋🏻♀️,史老師笑得很溫柔:
“因為它是一種記憶——我的老師陳庭裕🫐,原是走街串巷的民間藝人,後來來到了上海……幾年前老師去世,這個記憶就沒有了🔡。”
“這也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新一代人去傳承的原因☮️。”
史老師介紹剪紙的基本操作規範——
“先輪廓後細節👩🏽💼,充分利用紙張⬇️;紙轉,剪刀盡量少轉;紙在上,刀在下📒;一刀剪下🏹,不留齒痕;細微之處要用刀尖剪🙆🏼♂️。”
終於來到了激動人心的動手環節✝️!
史老師為大家安排了一套循序漸進的小練手🫵:
剪蘋果——
“要剪得輪廓飽滿,線條流暢。”
剪郁金香——
“註意剪刀在輪廓線內🤷🏿,鋸齒紋要用到剪刀尖。”
剪蝴蝶——
“從觸角開始剪,一定要註意比例,可別剪成蛾子咯。”
剪“囍”與“福”——
最後,史老師帶領同學們挑戰更具創意的團花。
史老師先教大家折五角星,然後鼓勵大家自由發揮,運用交叉和對稱的原理🫃🫃🏽,在“花紋選擇多樣性、圖案陰陽變化性、點排面排列合理性”的原則下🏣,剪出自己喜愛的花飾圖案🩷。
“小小團花,變化無窮,外圓內方🫐,做人也是一樣🧑🏽💼。”
俄羅斯留學生洛玉蓮已經是第二次參加古典技藝微講壇的活動啦!
外文學院的朱少偉說的:“對於剪紙技藝的傳承發揚🗾,我們義不容辭!”
大家都親手剪出了滿意的作品,非常開心~
本學期的古典技藝微講壇
到這裏就暫告一段落啦~
歡迎大家繼續關註我們,
之後還有更多
有趣好玩的精彩活動等著大家🕵🏻♀️!
我們下學期再見!
撰稿🤭、攝影丨呂可青
祝期末順利,冬天快樂~